週一 週二 週三 週四 週五 週六 週日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  

議員質疑「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資源錯配 參與者八成跟大陸聯繫深厚

港府自2021起試行「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本身是「港漂」的立法會選委界議員洪雯今日表示,她訪問了不少參與計劃的僱主,發現約七至八成獲大灣區企業錄取的青年都有深厚的內地背景,質疑勞福局資源錯配,要求做好背景審查,「應該讓不認識內地的香港年青人真正走入大灣區」。勞福局局長孫玉菡辯稱,他們同樣是香港年輕人,學者則批評孫只想「掩飾計劃的失敗」。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於2021年試行,當局今年三月將計劃恆常化,向企業按受僱人數每月發放1萬元津貼,過去兩年共1091名青年成功獲大灣區企業錄取,而政府則向參與計劃的企業發放合共9623萬元的津貼,連同469萬元的宣傳和其他行政開支,計劃總開支達1億92萬元。

立法會昨(17日)召開特別財委會審議相關的勞工及人力發展預算,洪雯在會議上表示,她訪問了不少參與計劃的僱主,發現約七至八成獲大灣區企業錄取的青年都有深厚的內地背景;有些則來自「雙非」家庭,亦有人接受一定程度基礎教育後再來港升學。

她接觸到計劃中最大的僱主,該僱主聘請了120多名青年,其中85%與內地已有深厚連繫,包括部分人本身在內地出生、來自「雙非」家庭、以單程證來港、曾在內地就學,或長期往返中港兩地。

洪雯續指,「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花費達1億元,原意是促進兩地融合,「讓不認識國家及大灣區的青年人走入內地」,現時受惠的絕大部分青年具深厚大陸背景,批評當局錯誤配置資源。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回應指「這些都是香港年輕人」,認為「香港青年」並沒有內地或香港出生之分,只是「個網闊及窄的分別」。孫玉菡解釋指,瞭解大陸背景的年輕人容易踏出第一步,但未來將建議大灣區企業聘請更多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年輕人。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吸納的青年人八成具有內地背景,勞福局局長孫玉菡指他們同樣是香港年輕人,前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黃偉國批評孫玉菡「只是想掩飾計劃的失敗」,計劃無法令香港人透過就業或交流增加對國家認同。

他又引述「香港民意研究所」在2021的意見調查,指七成半民主派市民、三成非民主派市民不願意到大灣區工作。調查結果顯示46%市民不願意到大灣區工作,僅27%市民表示願意,他認為從數據中可見,大灣區企業根本無法吸引香港市民北上工作。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