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週二 週三 週四 週五 週六 週日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  

我們是香港人 許穎婷

離港上飛機前的幾個小時,許穎婷(Frances)非常忐忑,在家裏大哭起來,到底是離開,還是取消機票留下來,對於一個21歲的女孩來說,要做一個不能逆轉的決定,實在有點殘忍。她看着兩眼通紅的父親,這是她第一次看見父親哭,他哽咽着對她說:「你知不知道,你回來香港後,我們每一天也在擔心你」。自身安危,成了家人的負擔,最終,她還是決定離開這個地方。

她說自己從小到大都是「先斬後奏」的,由加入「學民思潮」到後來參與社會運動,所有決定也沒有先得到父母批准。「在龍和道過夜,整晚沒有回家,出去也是瞞着他們的」。一個滿腔熱血的女孩,一個被社運燃燒着的青春期,對父母來說,她是一個難以控制的女兒,「或者我離開,他們會沒有那麼辛苦吧」。由沒有想過家人會擔心自己,到希望不再成為他們的負擔,她真的長大了。

15歲加入學民思潮

2014年加入學民,她說自己真正感受到「香港人」這個身份,那時她只有15歲,在佔領區內參與民間論壇,那是一個只要你願意學,就有機會不斷接收新知識的時代,亦是此時,她開始接觸本土思潮。「我覺得,學民是一個開展中學生也能參與社運的時代,反國教後,街頭運動不再只是由大學生開始的事,在社會運動中看見穿着校服的學生不再覺得格格不入」。

她憶述,當時看着一班跟自己差不多年紀的中學生帶領運動,能透過他們看到自己身為學生在香港這個地方的意義,「某程度上,學民開啟了日後中學生參與政治的一道門,亦令後來,包括2019年反修例運動,有這麼多年輕人走上街頭」。

兩年後,她加入「本土民主前線」,為梁天琦、梁頌恆等人助選。後來去了美國讀新聞學,希望畢業後回港做記者。又過了幾年,反修例運動時,她大部份時間都在美國,直至11月,落機第一件事,不是回家,而是跑到理大採訪。

一如既往,她是瞞着家人偷偷回港的。到朋友家放下行李後,就跑到油麻地,第一個印象是「跟不到」。雖然參與了5年社運,在美國亦一直有看關於反修例運動的新聞直播,但眼前的景象實在太衝擊。「開機做live,被警察用催淚彈槍指着頭,叫我走」,她害怕、憤怒,但依然繼續記者工作。

她記得訪問了一個從理大出來的中學生,想起了自己參與傘運時,也只是中四,「當時我是年紀最小的,2019年的抗爭者年紀更小,很痛心,10幾歲就全副裝備,我們的下一代不可以這樣」。回港前,她在美國申請了工作簽證,但反修例事件令她意識到自己很想專注做香港的事,雖然離開了一段時間,但社運重燃了她對這個地方的熱誠。

建立「香港人」身份

建立香港人的身份認同,並非一朝一夕,2008年京奧看見中國奪得多項獎牌,她就讀的小學是「普教中」,她說自己當時四處跟人說普通話,「覺得自己講得好好,真是很痴線」。一年後,由9歲變成10歲,是她的人生轉捩點,那一年是六四事件20周年,她偶然看了一個回顧八九民運的紀錄片,覺得非常好奇,便上網找新聞和資料。畫面跳出來的,就是那些血肉模糊的照片,還在YouTube看了不少片段,把小女孩嚇得目瞪口呆。

在維園燭光晚會上,她意識到,那是一個沒有自由的國度,「開始比較清晰分辨到,香港有集會、言論自由,中國無」。到後來的「反國教」,對她來說,中國與香港的分野愈來愈明顯,「我是學生,國教跟自己有很大關係,有責任say no」。傘運時,她看着一條甚麼也沒有的馬路,建設成一個小社區,她跟人聊天、聽人演講,本土論述漸漸紥根在她心裏,「我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我們的文化、素養、語言、教育背景完全不同」。

她在新界區長大,沒有人比她更了解水貨客對當地居民的滋擾,「骯髒、攞着數,很憎見到四處行李,本地孕婦連奶粉也買不到」。對她來說,身份認同跟血緣無關,更重要的是「公民身份」,擁有相同價值觀、文化的人走在一起,建構「香港人」身份。

「香港人身份認同」的問題,一直纏繞着Frances。在美國讀書,很多時要向別人解釋「香港人」身份,2016年的美國,「HongKonger」概念還未普及,她說身邊大多數是亞裔人士和中國人,為了融入群體,香港人也只能叫自己做「Chinese」。「沒有香港人的社群,沒有人會強調自己香港人的身份,被Chinese身份覆蓋着」。

強調「香港人」身份收死亡恐嚇

她記得,在學校被中國人欺凌,「我強調自己是香港人,他們堅持說香港即是中國。我不明白,身份認同就是『自己的認同感』啊,能夠迫別人改變嗎?」亦試過在巴士上被人問自己身份,她說自己是香港人,那人不停語言騷擾她,她被嚇得哭了,「無人理我,一個人在巴士上哭」,她反問,只是想捉緊自己的身份認同,為何要經歷這些?

反修例事件爆發前夕,她發表了一篇 “I am from Hong Kong, not China” 的文章,引起不少中國學生不滿,甚至收到死亡恐嚇,文章於美國引起極大迴響,《華盛頓郵報》亦有報導,「無論去到哪兒,香港人的身份和價值是不會變的」。文章出版後,她開始在美國籌辦集會,組織海外港人和留學生,支持香港的反修例運動。

2020年3月,她成立「我們是香港人」(We The Hongkongers)組織,呼籲所有在美港人於美國人口普查的「種族」一欄中填寫「香港人」,她希望可以鞏固香港人身份,去年更協助創辦「香港社區中心」,舉辦不同的活動,凝聚香港人。「離散港人」是一個新的族群,要長遠建立身份認同和歸屬感,她覺得就要從日常生活和文化開始,現時已在美國9個州份建立社區中心。

除了We The Hongkongers,她更在「The Committee for Freedom in Hong Kong Foundation」擔任政策及倡議統籌,「不能忘記香港在囚的朋友,讓外國政府繼續關注香港事務。好多人說香港死了,香港未死啊!依然還有很多人在努力」。

2021年9月,她成為首個獲得美國政府批出政治庇護的香港倡議者,對她來說,美國始終也是異鄉,這樣努力建構海外港人身份認同,她說只想保持自己和香港的連繫,從不認為美國是「屋企」,「即使拿到了政治庇護,香港永遠是我的家」。回家,是她惟一的志願。

「無論去到哪裏,最緊要記得返屋企。」

許穎婷小檔案

2014年 參與雨傘運動並加入學民思潮,翌年當選常委
2015年 創立新界東區報《㬢望》;加入網媒Truth Media Hong Kong成為記者
2016年 學民解散;加入本土民主前線,為梁天琦及梁頌恆助選;九月赴美修讀新聞傳理學
2019年 撰寫《I am from Hong Kong, not China》一文,引起中國學生不滿,收到死亡恐嚇;反修例運動期間多次召集及協助舉辦國際聲援集會,並推動《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等立法工作
2020年 成立非牟利組織We The Hongkongers,發起於美國人口普查填寫「香港人」的運動;《國安法》立法後離開香港
2021年 就北京冬奧與國際奧委會見面,聯同西藏、維吾爾等倡議者推動杯葛北京冬奧運動會;成為首位獲批美國政治庇護的香港倡議者
2022年 加入Committee For Freedom in Hong Kong Foundation,負責美國遊說及倡議工作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