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小西藏」見證流亡歷史 年輕藏人再次背起行囊尋找家園

「故鄉」對許多人而言,是記憶、文化與根源的總和,對流亡海外的藏人來說,這份情感與身份認同更顯沉重。1959年,西藏反抗中共統治失敗,大批藏人被迫翻越喜馬拉雅山,在印度尋求庇護後建立流亡社群。60多年過去,新一代藏人有的遠赴歐美追尋更好生活,有的則選擇持續抗爭,以此向世界宣告:「流亡藏人依然清醒」。
《中央社》報道,1960年代西藏抗暴運動失敗後,幾百名藏人被迫離開家鄉,輾轉到了印度首都德里,在亞穆納河(Yamuna River)河畔搭起帳篷,這片簡陋的營地,就是「小西藏」(Majnu-ka-tilla)的前身。時至今日,「小西藏」的水泥建築已取代當年的帳篷,居民人數也增至約3,000人,成為印度最大規模的藏人聚落之一。
「小西藏」的巷弄狹窄,書店、旅館、藏式餐館與佛具店林立,珍珠奶茶與藏式涼粉,都是當地年輕人最熟悉的味道。寺前廣場是社群的精神核心,無論是節慶祈福,抑或抗議後歸來,居民都會聚集於此,以「哈達」與掌聲彼此鼓舞。對長輩而言,「小西藏」承載離鄉後的安身立命,對在此出生的青年,則是成長與認同的起點。
雖然從未踏足西藏土地,流亡藏人的第二代、第三代,也就是所謂的「Z世代」,卻從未與故鄉脫鉤。他們的身份認同並非來自親身經歷,而是透過祖母口中的雪山與犛牛故事,以及與同儕在宿舍的集體生活逐漸建構而成。
這份強烈的身份認同,讓他們成為持續為西藏發聲的重要力量。西藏流亡政府數據顯示,1990年至2009年有超過4萬名西藏人抵達印度,散居全國45個「西藏村」,建立家庭、延續血脈。這些二代藏人接受藏文、印度文和英文教育,其中不少人考入德里大學等頂尖院校,並住在專門為藏人學生而設的「西藏青年旅社」。
藏人Z世代流亡作為使命:抗爭不僅追求自由 更是身份認同
青年旅社既是他們的棲身之所,更是每次抗議行動的出發點。因此,中國外交部長王毅8月下旬訪問印度新德里時,印度警方在旅社外嚴密監控,但這些年輕人仍想盡辦法走上街頭。25歲的丹增德薩(Tenzin Dhesal)是其中一名抗爭者,她獲釋後向媒體表示,Z世代藏人會繼續以抗爭昭示世界,流亡藏人依然清醒。
對Z世代藏人而言,抗爭不僅是為西藏的自由奮鬥,更是展現一種身份認同。他們從知識中追尋未來,在示威中尋找力量,將流亡處境化為一種使命。正如藏族作家丹增尊珠(Tenzin Tsundue)所言,「即使生於印度、從未踏上真正的西藏,我們依然成了藏人」。
祖輩為了自由遠離西藏,父母一代為了生計扎根印度,新一代則為了經濟問題與身份限制,考慮「再次移民」奔向歐美。
再度漂泊:奔赴歐美
20歲的丹增雅佩(Tenzin Yarphel)是二代藏人,他的父母在4、5歲時翻山越嶺逃到印度,丹增雅佩目前就讀德里大學政治學系,是全國前1%優秀生,他嚮往台灣自由,希望赴美進修國際關係,改善藏人命運。丹增雅佩還提到,很多藏人都選擇離開印度遠赴歐美,尋找更好的收入與環境,「說到底,都是為了錢。」
護理系畢業的貢嘎次卓同樣以赴美就業為目標,因為醫護人才最容易獲准移民。21歲女大學生索南卻登(Sonam Choedon)則表示,身份認同危機始終揮之不去,年輕人會被印度體制同化,容易與藏人文化愈來愈疏遠。
相關文章
- 國際流亡身份與失落的家園 西藏人的世代烙印2025-08-12
- 深度國際離散深度|泰國藝術展 北京施壓 塗黑香港、西藏、維吾爾藝術家名字 撤藏族旗2025-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