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週二 週三 週四 週五 週六 週日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  

18區增設兩青年委員會 左報記者馮沛賢任副主席 劉銳紹:港府不避嫌培養建制梯隊

民政事務總署昨日(11日)公佈在全港18區各設兩個青年委員會,分別為「地區青年社區建設委員會」及「地區青年發展及公民教育委員會」。36個委員會的正、副主席共72人,不少人有建制背景,其中屯門「地區青年發展及公民教育委員會」副主席馮沛賢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的記者,亦是民建聯及工聯會成員。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向《光傳媒》表示,政府挑選新人的唯一準則是「為我所用」,不像港英或早期特區政府般會避嫌、避開利益衝突,「無法把以前標準套用在現時的政府」。 

新設的委員會逾三分一成員循民政總署自薦計劃成為委員,其餘由政府委任。每區每個委員會有20名至30名委員,當中「地區青年社區建設委員會」負責民政事務處指定的地區工程等,反映區內居民特別是青年的意見;「地區青年發展及公民教育委員會」則負責因應區內需要,舉辦或統籌各項公民教育活動等。

屯門區馮沛賢多重身分      劉銳紹:政府不再避開利益衝突

屯門「地區青年發展及公民教育委員會」的副主席馮沛賢,在大公文匯傳媒集團任職記者,截至今年3月,仍有在《文匯報》發表報道。翻查其個人Facebook專頁,馮畢業於珠海書院新聞傳播學系,目前於民建聯屯門支部擔任副主席,亦是工聯會的社區幹事。2019年區議會選舉期間,他曾挑戰屯門安定區議席失敗,當時已報稱政治聯繫為「工聯會、民建聯」。

對於馮沛賢同時任職傳媒機構記者、政府地區組織委員、建制派政黨成員的「多重身分」,劉銳紹向《光傳媒》表示,這反映民政總署挑選委員時,沒有避開利益衝突,「管治文化已經變質,現時首要條件是公開直接支持政府,才能當時得令」。

地方增設青年委員會   擴大「分餅仔」

現時港府已有全港性的「青年發展委員會」,它的前身是「青年事務委員會」,在1990年代成立,為青年事務的諮詢機構。劉銳紹指,政府在地方組織再增設性質相似的委員會,是為了吸納更多年輕人進入建制,「全港性委員會只有很少席位,能吸納後生仔人數不多,現在當是擴大『分餅仔』分發席位」。

劉銳紹分析,政府做法是為了培養日後的建制派梯隊,就如舊時港英政府轄下兩個市建局功能一樣,發掘理念相符的政治新人。「以前尚且會有包裝,青年委員會也會吸納非常少數的泛民或中間派年輕人」。劉銳紹分析指,現時委員會幾乎清一色是建制派的年輕人,「這反映官方更無信心安排『講真話』的人入去,以後敢講實情的人更沒有了」。

民政總署回覆《光傳媒》查詢指,18區「地區青年社區建設委員會」及「地區青年發展及公民教育委員會」架構下的青年委員「均誠心服務社會,不會支取任何薪酬或津貼」,並指政府一向用人為才, 基於同一原則委任兩個青年委員會的成員,惟沒有明言具體的原則。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