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名海外港人於美國網路雜誌《外交家》撰文,指香港為配合中國推動「全球南方」(Global South)議程,逐步遠離作為中西橋樑的角色。最新例子是「國際調解院」,該院的定位為「全球南方誕生的公共產品」,與北京擴展在發展中國家影響力的戰略一致,反映香港的國際角色正在進行更深層次的轉變。
「全球南方」並非地理而是經濟術語,這些地區包括發展中國家、低收入國家,大部分位於南半球,主要在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
中文大學學生會前會長區倬僖與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前評議會秘書胡凱仁昨(6日)在美國網路雜誌《外交家》(The Diplomat)合撰評論文章,指西方社會因北京在港的嚴厲鎮壓和實施《國安法》,將香港降格為另一個中國城巿的結論,過於簡化。北京並非想將香港完全同化,而是希望「以自己的方式來提升其國際地位」。
最新的跡象是由中國外交部主導、總部設在香港的「國際調解院」,文章指出調解院高度關注「全球南方」,預示着香港國際角色的新方向。儘管該機構聲稱對所有國家開放,但現有的33個成員國都來自「全球南方」,其中許多國家與北京有特別密切的外交關係。
調解院的網站顯示,其定位是提升發展中國家調解爭端的能力。文章認為,這與北京在發展中國家擴大影響力的戰略相符,意味着香港正在被重新定位,以服務中國的「全球南方」議程,逐步脫離其連接中國與西方的傳統角色。
香港在過去一直都是與西方有着深厚聯繫的國際金融中心。然而,過去10年中國將自己定位為「全球南方」領導者,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一帶一路」倡議,透過貸款、投資和基礎設施項目,將中國的資本、工業產能和技術輸送到發展中國家。中國國務院於2019年發布的一份戰略文件明確將香港標榜為「一帶一路」發展的「支點」。
香港價值取決於中國在發展中國家地位
官媒更在評論中宣稱,香港應從「超級聯繫人」角色,轉變為「超級增值人」,即香港不應再只是撮合交易的平台,而是提供高端服務,直接支援中國的全球議程。
文章亦指出,特首李家超在上任後多次展開「全球南方」的高調訪問,包括訪問多個東盟(ASEAN)成員國、促成與中東國家共同設立10億美元聯合投資基金的諒解備忘錄。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同樣指出中東與東南亞是香港的優先市場。
然而,評論強調若說香港正與西方「脫鈎」,恐言過其實。香港在法律層面和制度上仍與中國存在差異,但這種差異並不意味香港能恢復昔日的政治自主。香港被重新定位為中國與全球南方國家交往的平台,冷戰時期平衡各方勢力的角色已不再受到重視,北京與港府對西方影響力採取愈來愈不友善的態度。
傳統觀點認為,若香港的高度自治和法治遭侵蝕,會損害其全球聲望連帶影響北京利益,但事實是香港向全球南方傾斜,其價值愈來愈取決於中國在發展中國家的地位。西方政府已相繼取消對香港的多項特殊待遇,但大多數全球南方國家則選擇維持現狀、照常與之交往,突顯中國在拉攏發展中國家方面的外交成功。
文章強調,雖然不應誇大中國與其全球南方夥伴之間的關係,但只要北京能繼續在國際間推廣「成功香港故事」,並贏得發展中國家的支持,北京對香港持續具備「獨特價值」仍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