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自由報告|港府系統性地瓦解公共與私人領域的資訊獲取機制

智庫「中國戰略風險研究所」今(24日)發表最新報告,指香港的資訊取得權正逐步衰退,《國安法》及《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實施後,港府透過跨部門、跨制度的協調行動,削弱並限制香港公眾獲取資訊的權利。報告又指當局一方面系統性地瓦解資訊透明度機制,另一方面維持程序正常的假象,對國際企業、公民社會及海外港人造成前所未有的挑戰。

「中國戰略風險研究所」(The‬‭ China‬‭ Strategic‬‭ Risks‬‭ Institute, CSRI)發表題為「評估香港資訊自由制度對透明度和問責制的影響」最新報告,分析香港資訊自由制度,報告指香港本應在「一國兩制」框架下保障新聞自由與公民權利,並具較高透明度及公眾問責機制。然而,自2020年《國安法》及2024年《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實施後,香港資訊環境出現根本轉變。

報告發現,港府近年開始打壓公眾對政府機構所持資訊的獲取權,「資訊取得權」(Access to Information)是言論自由的基本組成部分。與其他設有資訊自由法的民主制度地區不同,香港僅仰賴一項不具法律約束力的行政指引:《公開資料守則》(Code on Access to Information)。

然而,該守則的執行機制極其有限,亦缺乏獨立監察。近期多宗個案顯示,企業日益難以取得公共機構持有的資訊,因《守則》列出的豁免範圍過於廣泛,包括:涉及「經濟管理」的資訊、「公共服務的管理與運作」,以及「研究、統計與分析」相關內容。例如有記者要求查閱車牌登記資料被拒,顯示政府傾向透過《守則》拒絕資訊申請,且有愈來愈多申請遭拖延甚至駁回。

報告作者、CSRI研究員唐若凌指出:「這不再只是資訊自由的問題。我們見到的是一場橫跨所有資訊流的協調式壓制—— 從政府數據到企業紀錄,再到公民社會與企業日常依賴的基本資訊」。

透過繁瑣程序阻公眾獲取政府資訊 營造正常假象

報告顯示,香港政府對資訊取得的方式,並非明顯禁止,而是透過繁瑣程序行事,看似正常,實則封鎖。這種做法刻意營造出一種程序正常的假象,表面上保留「資訊可取得」的印象。而香港的資訊限制,是有組織的制度性戰略,而非民主制度中偶爾發生的官僚延誤。

報告分析,多個政府部門協調,透過削弱檔案保存及實施具限制性的資訊政策,限制香港公眾獲取資訊的權利。因為香港缺乏一套全面的檔案立法,政府得以系統性地移除資訊,包括律政司刪除2009至2020年共11份年度檢控報告,並在最新的報告中移除可識別身份的細節。此外,政府在2022年《年報》中移除了歷史背景資料,並在一個包含106宗國安案件摘要的資料庫剛發布不久便將其下架。

到2025年,資訊透明度的侵蝕大幅加速,機構全面被掌控的情況前所未有。其中一例是申訴專員公署於2025年5月移除了2013年以來的逾230份調查報告,以及自2003年起的年報。研究指出這種跨部門、跨制度的協調行動,顯示資訊控制已成制度化的治理方式。

唐若凌表示,「我們所目睹的,並非官僚低效,而是蓄意的制度性滲透與奪權。港府在持續取消資訊公開的同時,保留行政流程的外觀,這種策略旨在避開國際批評,卻實現與極權政體相同的資訊管控效果」。

香港資訊自由惡化 在港國際企業恐觸「國家機密」紅線

資訊自由的惡化,企業透明度進一步被侵蝕,例如企業在公開上市前需移除其招股書中有關「中國風險」的內容,國安公署在香港援引中國對「國家機密」的廣泛定義,意味着企業在進行盡職審查及履行資訊透明責任時,需加倍謹慎。

唐若凌續指,「曾經依賴香港資訊透明度的國際企業,如今在盡職調查與風險評估方面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難」。而對公司註冊資料的新限制,以及中國內地「國家機密」條文的延伸,則令業界形容香港為「合規惡夢」(compliance nightmare)。

資訊自由惡化也直接衝擊公民社會,記者、學者與非政府組織曾以香港為資訊蒐集與發佈的安全基地,以關注中國的發展。但這樣的環境已被根本性改變,許多國際組織已遷離區域辦公室,留港學者則開始從課程中刪除與香港及中國相關的內容。

建議各國政府諮詢離散港人組織 避免成為「幫兇」

面對日益惡化的資訊自由,報告建議美國、英國等政府更新針對香港的商業風險警示,以反映當前資訊封閉的現況;外國政府在與香港官員的雙邊會議上,提出資訊透明度的問題,並透過如英國《半年報告》、美國《香港政策法報告》等記錄相關事態發展。各國政府應與科技業界協調,避免在審查制度中扮演幫兇角色,並諮詢香港離散群體及公民社會組織,以評估地緣政治情況。

此外,國際企業應評估並傳達資訊取得權受限對營運帶來的風險,與香港當局及監管機構接觸以倡議資訊透明,並制定內部機制以保護員工及知識產權。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