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資會向八大「提醒」 準確表述中港澳台 香港要稱為「中國香港」

本月初有傳媒報道,政府上月發出內部通告,指根據外交部駐港公署要求,需將「中國內地」譯為「Chinese mainland」,而非慣用的「mainland China」。教育新聞平台《教育刺針》爆料,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向八間資助大學發電郵,「提醒」院校在提及香港及中國等地區時,需確保措辭準確,表述恰當。其中,在稱呼香港時要用「中國香港」(Hong Kong, China);台灣則要稱為「中國台北」、「中國台灣」等。學者鍾劍華直言,「依家香港內部好多人政治正確過晒龍」。

有於本地大學任職的員工向《教育刺針》爆料,專責八大撥款事宜、隸屬教育局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上月22日,由助理秘書長黃君儀向八大公共事務負責人發出題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在國際場合中的稱謂和相關用語的使用」的英文電郵。

電郵指出,黃君儀代表港府「提醒閣下」,在提及香港特別行政區及中國其他地區時,「必須確保措辭準確,表述恰當」,此原則在所有正式文件中使用相關用語時同樣適用。

教資會電郵9大重點 促八大派員識別不當稱謂

教資會在電郵內下達9個指令,包括應使用「中國」(China)或「中華人民共和國」(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指稱整個中國,即包括台灣、香港特別行政區及澳門特別行政區;需向主辦單位清楚表明,應稱呼或書面溝通「我方」為「中國香港」(Hong Kong, China)。

指令更詳細說明,在所有書面溝通及正式演說中,首次提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時,應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其後應使用「香港特別行政區」(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亦可使用簡寫或縮寫「香港特區 / HKSAR」;若僅作為地理位置稱呼香港時,可使用「香港」(Hong Kong)。

對於澳門的描述,亦有同樣規範。而表述台灣時,電郵列明在正式場合應使用「中國台灣」(Taiwan, China),絕不可使用「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部分國際場合使用的Chinese Taipei,應中譯成「中國台北」非「中華台北」;Taipei, China則需譯成「中國台北」,而在任何情況下,台灣、香港、澳門皆不可被稱為「國家」。

電郵指出,每間大學均應指派一名人員「徹底檢查院校網站及文件,以識別任何對香港特別行政區及中國其他地區的不當稱謂」,並盡快更正及透過定期檢查,防此類似情況再發生。至於舊出版物則不需修改。

學者鍾劍華:唔怕肉酸,最緊要做俾阿爺睇

曾在理工大學任職的學者鍾劍華坦言,對教資會的指示並不意外。他形容,「依家香港內部好多人政治正確過晒龍,而家佢都唔理賣相,唔怕肉酸,最緊要做畀阿爺睇」。

他質疑,若全中國要執行同一標準,是否意味「一定要講中國北京、中國上海、中國新疆、中國西藏」,認為「只為滿足政治八股的要求」對語言文字卻是「污染」。他又批評,中共一方面推行文字簡化,另一方面卻在用字加上更多「前提後註」,結果「文字簡化了,詞語反而複雜了」,是「中共式黨八股造成的語文癌變」。

八大院校網頁簡介仍以「香港」為主 

《追光者》記者搜尋八大院校的大學簡介相關網頁,目前仍然以「香港」為主,未見有「中國香港」的寫法;不過,教育大學就稱「為『香港特區』、國家以至全球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至於中國內地要譯成Chinese Mainland的做法,在教大講述願景及使命的網頁,以及科大月初的新聞稿已見遵循。

外交部駐港公署早前發出指令稱,中文版「中國大陸」或「中國內地」寫法可繼續沿用,惟「中國內地」日後應譯為「Chinese mainland」。立法會秘書處月初亦引述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提醒全體議員及其辦事處,需按公署最新指示,確保文書及網頁統一採用官方譯名,而昔日資料則不用更改。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