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週二 週三 週四 週五 週六 週日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論壇|鄭司律.看《戰爭的滋味》重溫戰時糧食法則:食物就是戰場,誰能活下來?

戰爭之中,飢荒可能比直接殺戮帶來更嚴重的人命傷亡。而且不同於血淋淋的狀況,飢餓是一個數以百萬計的人長期、緩慢而絕望地死亡的過程。

由歷史學者莉琪‧科林漢(Lizzie Collingham)書寫的《戰爭的滋味:為食物而戰、重整國際秩序的第二次世界大戰》(Taste of War: World War II and the Battle for Food),就是講述二戰期間不同的參戰國家如何面對糧食問題。從「糧食:戰爭的驅動力」、「糧食戰爭」、「糧食政治學」與「戰爭的餘波」四大部份,探討糧食安全如何引發戰爭、二戰時期各國的糧食供應和配給、以及戰後糧食議題。

糧食與政治:意識形態的抉擇

由於生產停滯、物流中斷、價格飛升和分配不公,如何滿足糧食需求,就是在戰亂之中維持作戰、生產、後方士氣的根本考慮。

不同國家在糧食供應上有不同的處境。書中提到蔣介石當年的判斷 — 他認為日本作為工業國,會比中國作為農業國承受更大衝擊。然而,這個判斷明顯是錯誤的。沒有現代國家系統化物資調配、生產安排及行政管理,就沒有辦法維持戰爭。中華民國不但因日本入侵而受創,更無力維持國家和軍隊最基本的需求。

相比之下,美國憑藉其強大的生產能力,不但滿足了前線軍隊的食物需求,還幫助了英國和蘇聯。美國士兵,比英國士兵能夠分配更多更新鮮的肉類;而美國出口的食物就佔了英國國內配給的相當部份,更不用說沒有美國補給,蘇聯粗糙的計劃經濟根本無法平衡軍事和民生需求。

戰爭的糧食生產不只關乎經濟實力,也在體現政治意識形態如何面對現實。對英國的保守派來說,實行了接近戰時社會主義的分配政策;對蘇聯來說,卻要接納西方盟國的資本主義產品,以及允許鄉村自行種植。納粹德國一方面依賴戰時奴工生產的矛盾,一方面又不願給予足夠糧食,最終削弱自身的戰時生產力。只有美國作為民主國家的大農場,是少數能夠維持糧食自由市場的國家。

戰爭中的飲食差距:誰能吃得飽?

整個二戰中,各國的糧食狀況大致可以按經濟能力來分類。美國當然是條件最為優渥,戰爭對國內經濟的影響,頂多是消費者抱怨沒能買到高質的肉品。 

是具有工業基礎又直接面對歐戰的英國和德國,則面對較差的局面:人民抱怨被分配單調的替代食品,如罐頭和蛋粉。由於潛艇攻擊和海軍封鎖,英德兩國都需要精密計算其糧食,以免因糧食不足而被餓降。英國動員整個帝國的物資來支應戰爭,並且在國內建立完整的配給制度;德國在歐陸則透過搜刮佔領區的糧食生產,並且配合戰爭貢獻和種族出身來分配糧食。

第三類則是蘇聯及日本,因為戰況不利而面對極大的限制。在非民主政治體制下,蘇聯和日本更為傾向將士兵和平民當作為國效力的犧牲品;期望士兵可以挨餓作戰,人民承受高度壓榨。譬如蘇聯在開戰初期,只能徵收集體農場僅有的糧食,犧牲部分農村人口;而在太平洋戰爭後期,日本無法補給散佈外沿的軍隊,日軍只能靠野草和捕獵果腹;佔領區和國內都發生嚴重飢荒。

香港的戰時糧食:只能由中國管控

香港將會在未來戰爭中,如何面對糧食短缺的危機,是一件難以想像的事情。特區政府已將英治年代全港大米儲備量90日的標準,減至15日,反映港府無視香港自主能力削弱。港府的行政能力,故之然連颱風及疫症都力有不逮;所以若果直接爆發兩岸衝突,外部物資供應受阻,最後必定是依賴於中國的協助。

而《戰爭的滋味》這本書點出,政治體制與糧食分配的緊密關係,站在中國政府的意識形態來看,其糧食生產和調配可能非常集中,情況就像數年前疫情圍城所演習的情況一樣。若要與二戰各參戰國作比較,中國在糧食調配上的模式,恐怕不是接近西方盟國,而更像蘇聯及日本,傾向要人民勒緊肚皮。

這是香港人在思考未來幾年的戰爭時,就糧食和基本生存,對中國政府要有的基本理解。

芳齡三十幾的中佬,離開香港前是一個政治浪人。曾任不同立法會議員的幕僚,遊下行、寫下文、研究下政策咁。

註:論壇版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editorial@photonmedia.net並註明「論壇版投稿」。本論壇發佈之內容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光傳媒》立場。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