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訂錯冒牌中國水︱物流署署長陳嘉信首次公開露面:代表物流署向大家致歉】

政府買錯「冒牌中國水」一事鬧得沸沸騰騰,檢討政府採購機制專責小組今(21日)舉行首次會議,主持的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表示,不會等3個月後完成檢討結果才向公眾交代,會更早公開中期報告。 事發後首次公開露面的物流署署長陳嘉信則就影響同僚和程序不足「代表物流署向大家致歉」。有傳媒引述建制消息稱,今次要高層官員道歉是「最低消費」,更應有人要「孭飛」。

跨部門專責小組中午會見傳媒,牽頭的許正宇表示,會以是次招標為出發點,審視採購機制和把關能力等,檢討合約管理等方面是否「有所疏漏同埋不足」,並會在檢討報告完成前,改進採購招標程序、堵塞漏洞,預計會就盡職調查、標準準則、質量保證等重點事項,提出即時可行的建議方案,因此不會留待3個月後完成檢討才公布,而會在中期先交代及有所行動。

許正宇特別提到,明白大家關注是否有人需要為事件負責,他重申審計處已展開相關審查,調查若發現有「人為因素」或「的確係疏忽引致」,政府必定會按照公務員紀律機制,或工作表現的管理制度處理。

陳嘉信現身 代表物流署向大家致歉

事件發酵多日,行蹤成謎的物流署署長陳嘉信終於正式現身,稱理解這宗「騙案」令社會對政府採購引發很大關注,亦影響政府同事對飲用水供應商提供的飲用水產生「一啲安全嘅疑慮」,覺得「我哋喺程序上面有不足」,因此「代表物流署向大家致歉」。

現場記者追問,物流署承擔「主體責任」,署長會如何「問責」,當中是否涉及「私相授受」,陳嘉信回應,署方主力負責採購飲用水,「主體責任」應由物流署承擔,「呢點我哋係責無旁貸」。

陳嘉信又解釋,今次事件突顯現行採購機制未必有足夠能力完全堵塞「存心詐騙」的投標者,據初步了解,懷疑有關人士以「一啲唔正當嘅手段」獲取部分真實文件,亦有透過「一啲可能涉及偽造成分嘅文件」滿足投標要求,令物流署職員在審查文件時「唔能夠及時覺察到可能有一個造假嘅成分」,因此會注意如何能協助同事提高警惕,防範這類詐騙情況再發生。

對於陳嘉信缺席首次緊急會議,許正宇解釋當時希望具體知道合約本身的操作情況及流程,所以邀請了物流署相關採購部門的負責人及具體負責同事參與,副署長亦在場。記者再追問陳嘉信本人缺席原因,卻獲覆「頭先局長解釋咗」。

建制消息:高層官員向公眾道歉是最低消費 應要有人孭飛

另一方面,《信報》引述消息指,建制派不少人都對政府現時將調查方向聚焦在制度問題「頗感不滿」,認為當局首次轉用中國品牌飲用水,各部門上上下下「卻無人有警覺意識」,令社會由關注品質問題,不斷升級至「質疑管治水平」。

消息指出,除了檢討機制,亦應釐清事件中「每一個參與採購過程官員的具體責任」,更揚言高層次官員出面向公眾道歉是「最低消費」,更應該要有人「孭飛」。

議員怨:反而令市民對內地品牌更加失去信心

多名議員直言,政府採購機制運作多年,這般離譜的受騙事件「實屬罕見」,認為檢討制度外,在採購過程中,執行者的責任也「不能忽視」,包括財庫局常秘擔任主席的中央投標委員會、物流署相關官員等。議員批評,就算高層官員平時要看很多標書,但畢竟第一次轉用中國飲用水,都應該有「一定敏感度和警覺性」,現時「反而令市民對內地品牌更加失去信心」。

觀乎事件被揭發後,執法部門展開行動,許正宇亦召開緊急會議,採取「三重」行動調查事件,包括請審計署就招標過程進行審查,查找疏漏或不足;成立跨部門專責小組審視現有採購機制並在3個月後提交初步報告;責成物流署承擔「主體責任」善後。

審計署早前表示,在審核帳目的過程中「必會查找不足」,若發現有不足之處或違規情況「定會如實報告」,當中包括以「管理建議書」的形式,提出可改善之處及建議交予相關部門跟進。此外,會考慮多項因素決定會否進行「衡工量值式審計工作」,但該為機密資料,不向外披露。

建制憂審計署「管理建議書」不公開 跨部門小組報告能否釐清官員責任

專欄指出,據悉審計署的「管理建議書」一般不會公開,而慣常每年發表兩次的審計報告,則因年底立法會選舉,立法會政府帳目委員會未必有充足時間處理,因此相關審計報告最快可能要明年才會出爐。

建制派人士質疑,如果審計署的「管理建議書」不公開,審計報告又無法及時提交,那麼跨部門專責小組的報告又會否公開呢?而報告又會否釐清個別官員的責任呢?許正宇今午被問到會否公開審計處及跨部門小組兩份報告,他強調從公眾利益的角度,一定會開誠布公,在不影響執法部門的情況下,會公布相關的報告內容。

商界:政府今次「嚴於律人,寬以待己」 籲不可因國產貨就「大開綠燈,乜都唔查」

專欄亦引述商界人士分享,指「盡職審查」在商界「極為嚴格」,就算細微到上市公司委任非執董的學歷核實,也是「認沙紙唔認人」,形容政府今次反而是「嚴於律人,寬以待己」。又稱若當初曾向生產商或檢測機構複查,應可避免事件發生。

另一名公營機構管理經驗人士則指出,採購中國產品時,廠房、物流都涉及跨境作業,盡職審查確實需要花更多工夫「本應加倍謹慎」,更不可以看見國產貨就「大開綠燈,乜都唔查」。他直言,政府並非沒有採購經驗,唯一解釋是有人「冇心裝載,得過且過」,若涉人為過失,高層官員應公開道歉。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