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業持續收縮 民企加速轉移海外

中國製造業景氣度持續低迷,9月PMI連續第六個月落入收縮區間,顯示外需乏力與內需疲軟交織,產業鏈承壓加重。與此同時,廣東、江蘇等地大量民營企業因政策、成本與國際環境壓力,加速將產能外遷至東南亞。
中國國家統計局9月30日公布數據,2025年9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錄得49.8%,較8月回升0.4個百分點,但已連續六個月低於50%的榮枯線,顯示製造業仍處於收縮區間,下行壓力未見緩解。
學者: 企業對未來仍然缺乏信心
北京金融學者何先生接受採訪時表示,雖然統計局數據顯示9月PMI有所回升,但整體仍低於榮枯線,說明收縮態勢未改變。他說:「大型企業依靠政策支持保持一定擴張,但中小企業仍然承受很大壓力。現在是市場需求不足,融資環境也在收緊。」
他指出,企業新訂單和就業等關鍵指標長期低位,顯示企業對未來信心不足,生產端與消費端仍未形成良性循環。與此同時,非製造業同樣分化明顯,房地產、餐飲等行業持續低迷,對就業和民生產生直接影響。
從企業規模看,以國企為主的大型企業PMI為51.0%,比上月上升0.2%,保持穩定擴張態勢,在一定程度上支撐了製造業基本盤。但中型企業PMI降至48.8%,以民營企業為主的小型企業PMI僅為48.2%,仍處收縮區間,顯示經營困境突出。
官方公布的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報50.0%,比上月下降0.3個百分點,觸及2023年以來低點。外媒普遍認為,這反映了中國經濟內外需求都十分疲弱。
英國凱投宏觀(apital Economics)經濟學家黃子春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表示,9月PMI的回升部分受出口支撐,但財政刺激效應逐漸消退,後續增長或將再度降溫。他指出,中國產能過剩與通縮壓力依然根深蒂固。路透社分析則稱,中國經濟長期低迷凸顯「雙重壓力」:疫情以來內需未能持續復甦,而美國關稅政策亦擠壓中國製造業與海外供應鏈。
官方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貨物貿易出口額約13.00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2%(海關總署,人民幣計價),同期進口下降2.7%。這些數字被解讀為「外貿仍具韌性」。不過,製造業PMI已連續六個月低於榮枯線,新出口訂單持續低迷,沿海民企則在訂單減少與成本壓力下加速外遷。宏觀統計的增長,與企業主口中的困境,形成鮮明反差。
中國私營企業家紛紛移民繼續經營
在廣東東莞,企業經營者黃先生告訴記者,上半年當地已有數十家企業停產或倒閉:「很多企業關門了。4月經營了18年的德鴻電器停工停產,6月天弘科技(東莞)撤離中國,還有許多中小型公司搬去越南,有的去了印度。這裡的公司老闆大部分已經拿到歐洲簽證了。」
黃先生本人也在打算移民:「東莞回不到過去了。這裡很多廠都走了,供貨商也搬走了,我留下來已經沒有意義,我也要跟著走。」
江蘇昆山一家具廠東主許先生則表示:「經濟環境不好,很多企業接不到訂單。我兩萬平方米的倉庫裡堆滿了去美國的成品,卻遲遲無法發貨。浙江那邊很多工廠已經搬去越南,我也在辦理歐洲的簽證。在這裡根本賺不到錢了。」
浙江寧波一仿古家具廠負責人鄭先生也說,遷出是目前唯一選擇:「這裡很多廠都撐不下去。我經營二十多年,從沒見過這樣艱難的局面。我的朋友兩年前把工廠搬去越南,最近還勸我過去,說那邊環境比這裡好得多。」
民企出走對失業問題是雪上加霜
浙江學者魯先生指出,中國製造業的困境並非單一因素所致,而是多重結構性壓力的疊加:外需減弱、國際市場不確定性、國內消費遲緩、融資環境趨緊、勞動力與環保成本上升。與此同時,民企在產業鏈中的關鍵地位意味著其出走將對就業與社會穩定造成直接衝擊。
魯先生表示:「中國製造業外遷意味著崗位減少,就業是社會穩定的基石。如果普通人連基本生計都難以維持,所謂的強國口號,恐怕只能淪為空談。」
從官方數據顯示,中國出口製造業雖未出現斷崖式下滑,但出口動能正在減弱。若全球需求進一步放緩或貿易摩擦升級,製造業出口可能面臨更大阻力。
追光者記者韓丹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