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週二 週三 週四 週五 週六 週日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  

兩學者同日發聲 張炳良:香港防範「一左二窄」 呂大樂:做事太絕難以服眾

香港教育大學兩位學者今(3日)投稿《明報》發聲,前運房局局長、教大公共行政學顧問張炳良指,香港新環境「唯恐不夠政治正確」,強調要平衡國家安全及自由,防範「一左二窄」思維。教大客席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就不點名批評,強者絕情的做事手法很難服眾,群眾的沉默不是口服,更不是心服,而港人的認同、共識更是十萬八千里之外的事。

張炳良早前曾投稿《明報》,提到《國安法》讓外國人懷疑香港是否如從前一樣自由,認為外國政府很少讓國安法律「籠罩日常討論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致易產生驚弓之鳥」。他今日投稿《明報》,再觸及國安議題。

文章指出,儘管香港多了國家安全考慮,但香港對中國的貢獻在於與其他中國城市的分別,否則便失去「特區」的存在意義,又反問今天的香港是否做到前總理李克強要求的「國家所需,香港所長」,形容港人對此應心中有數。

張炳良強調,維護國安與自由多元之間不存在必然矛盾,要做好平衡,防範「一左二窄」。資深中國時事評論員程翔曾解釋,「一左二窄」是指香港左派思想意識形態非常僵化,總覺得自己「唯我獨革命」、「唯我獨愛國」,政治上瞧不起別人,導致自己的接觸面與社會網絡非常狹窄。

張炳良:香港從「左右逢源」到「左右為難」

張炳良形容,在國際地緣政治逆轉及本地政情驅使下,香港已從「左右逢源」之利,陷入「左右為難」的尷尬,而民族主義情緒高漲,新環境唯恐不夠政治正確,或構成政治與思維包袱。

對於今屆政府大力搶人才,張炳良認為不能一邊任由失血、一邊輸血,須有積極對策留人才,而考慮離港的人不少離不開對香港政治前途的顧慮。他強調「香港的出路卻不能只靠經濟和財政手段,最終迴避不了政治,因為政治決定人們對未來的信心」。

張炳良在2008至2012年擔任香港教育學院校長,2012年擔任運輸及房屋局長,2017年卸任後重回大學任教,現時是教大公共行政學顧問。

呂大樂:絕情做事手法難服眾

教大客席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今日亦投稿《明報》,他不點名指,強者要做到「好絕」,其他人也無可奈何,但絕情的做事手法很難服眾,「群眾的沉默,不是口服,更不是心服。大家看在眼裏,心中有數。在旁邊鼓掌的,確有人在,但也不多;更重要的是,鼓掌過後,沒有回應」。

他認為香港人受軟不受硬,強勢最多就只能換取他們的靜默,「至於什麼認同、共識,就更是十萬八千里之外的事情了」,而香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經濟城市,小老闆、小商人不信奉「絕」,「關係斷了,那就很難談什麼將來」。

呂大樂又不點名指,有人在狠、盡、絕之後,還附加兩句「攞景」和「贈興」的說話,勸人自我檢討,就是太絕。他又引述近期常常聽到港人說:「唔使咁吖!」、「使唔使咁呀?」,但礙於強勢,人人都是點到即止,未有再說下去。

他在文末形容,港人不多說話,也是一種態度,不是反抗,就是沒有甚麼積極性,「只是一個缺乏積極性的社會,總會給人一種好像缺少了什麼的感覺」。

呂大樂是香港著名社會學家,曾任教大副校長(研究與發展)和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他撰寫的《四代香港人》廣為人知,寫出四代香港人的精神面貌。去年他接受《明報》訪問,慨嘆新一代香港人身處的客觀環境是很悲觀的世界,「要面對的壓力是超乎想像」。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