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週二 週三 週四 週五 週六 週日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港台1.5億製作「愛國愛港」節目  新聞公共節目預算削11%

香港電台近年遭港府全面整頓,財政預算案《管制人員報告》首次披露,港台新一年斥資1.5億元製作3,600小時節目,培養公民及國民身份認同感、增加市民認識一國兩制。有傳播學者分析,「愛國愛港」節目成本按年上升,但部分收視目標低至5%,有浪費公帑之嫌,同期港台減少新聞及公共資訊節目預算11%,削弱公共廣播的角色。

港府在2021年發表《香港電台的管治及管理檢討報告》後,港台其後引入新的服務表現評估框架,製作節目分為8個目標,其中目標2是「增加市民對一國兩制的認識,並培養市民對公民及國民身分的認同感」。

2021年港府公布香港電台的管治及管理檢討報告,港台隨後引入新服務表現評估框架。(政府新聞網圖片)

今年財政預算案《管制人員報告》披露,港台投放大量資源製作目標2的節目。在上一個財政年度(2022至23年)共製作3,513小時節目,電台部佔1,030小時,每小時成本4,295元;電視部佔2,483小時,每小時成本53,219元。以此推算,總製作成本逾1.3億元。

到2023至24年財政年度,目標2的節目總製作時數增至3,614小時,總製作成本上升至1.5億元,佔港台全年總預算8分1。

前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杜耀明分析,港台為這類「愛國愛港」的電台節目訂下收聽目標僅有5%,是各類節目中最低,「小眾節目都有15%(收聽率),這個是小眾節目之中的小眾節目。」

他質疑有浪費公帑之嫌,「你用了這麼多錢,只是這麼少人收聽,是不是要問責?我不是說節目不應該做,而是做得差。」他指,英國《BBC》都會製作與國民身份認同相關節目,但節目內容是超越黨派、政府,例如介紹議會制度。

前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杜耀明指,「愛國愛港」節目製作成本上升,但部分收聽率目標僅5%,有浪費公帑之嫌。

另一邊廂,港台電台及電視部製作「新聞及公共事務節目」總預算按年減少11%,2023至24財政年度只有約2.3億元。當中電視部製作「新聞及公共事務節目」的時數大減,由3,257小時銳減至1,256小時。《管制人員報告》解釋,時數有所減少,主要與疫情相關的節目減少。

杜耀明分析,港台2023至24財政年度減少製作新聞及公共事務節目,同時增加製作1,700小時資訊及娛樂節目,「香港電台是走娛樂路線呀?」

《管制人員報告》數據顯示,近年港台新聞版面每日瀏覽次數大跌。2020至21年度每日曾錄得268萬次,在2022至23年度只餘200萬次,2年勁跌25%。報告解釋,疫情期間瀏覽急劇上升,現時新聞版面瀏覽次數是「回復正常」。

港台新聞版面每日瀏覽次數,由2020至21年高峰期268萬,下跌至2022至23年度只餘200萬次。(香港電台網站截圖)

港台亦取消昔日的評分指標,包括黃金時段平均電視收視、最高電視收視、接觸觀眾人數、各頻道的欣賞指數。新制度下以「製作節目目標」為單位,評估每個目標的欣賞指數、每百萬人有多少百分比觀眾收看節目。

杜耀明指,新評分制度較含糊,不會針對個別節目,可能是避免出現尷尬情況,「日後愛國愛港節目不可能欣賞指數高,不可能收視率高,兩項都新低的話,你怎樣解釋?」他慨嘆,港台投放在重大新聞的資源和人手不足,「你看《港台》有關立法會47人案、立場案報導有多詳細?為何我要看你的新聞?沒有人看你要反省囉。」

港台未有回應「製作目標2」的節目成本、名單及收聽率。

《管制人員報告》指,新的衡量及評估服務表現框架更恰當反映港台在《香港電台約章》下有關公共目的、使命及節目目標的服務表現水平。

《光傳媒》向港台查詢,製作目標2的成本、節目名單及收聽率,如何衡工量值等。港台未有正面回應,僅稱最新之工作目標、指標、開支詳情等參閱《管制人員報告》,未有其他補充。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