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豐以每股155港元私有化恒生 回顧老牌銀行90年起起跌跌

九十年前,四位廣東商人在德輔道中開出一家小票號,名為「恒生」,取意「永恒生意」,從此陪伴香港人成長。如今,滙豐以每股155港元、溢價三成提出全面私有化,這家老牌銀行將從聯交所除牌。滙豐強調此舉是商業決定,展現對香港前景的信心,與恒生的不良資產無關,但市場仍有質疑聲音。財經評論員利世民指出,滙豐難以具體說明協同效應,而恒生的不良貸款比例近年明顯上升。

滙豐控股(HSBC)宣佈,建議以每股 155港元,收購仍未持有的恒生銀行(0011.HK)36.5%股權,將恒生完全私有化,涉資約 1061億港元(約 136 億美元),相對前一收市價,溢價約 30.3%,若私有化成功,恒生銀行將會撤銷上市地位,但將維持獨立品牌與分行網絡,

滙豐行政總裁艾橋智 (Georges Elhedery)表示,今次私有化純粹是基於戰略考慮而做出的商業決定,展現集團對香港前景的信心,與壞賬情況無關,而交易不會影響滙豐派息。他又強調滙豐看重恒生作為本地龍頭銀行的品牌與客群,預期兩間銀行在產品製造與跨境網絡上可進一步看齊,但會對恒生實施「額外精簡與簡化」。

財經界質疑滙豐提出的理據

財經評論員利世民認為今次私有化,滙豐提出的理由,並不完全合理:「除非你已經是很具體可識別到恒生可給予甚麼協同效應,除了我剛才提到的一級資本的比率之外,有甚麼協同效應呢?滙豐是說不出來的。滙豐股東有甚麼可反對的理由呢?第一個,聽聞恒生似有不良貸款、不良資產頗多。沒錯,是同行入面最多,因為當年很積極進取進行商業房地產。」

雖然艾橋智強調與恒生的壞帳無關,但事實上,恒生近年受香港與內地商業地產壓力影響,不良貸款比例自 2023 年底的2.8% 升至今年6月的6.7%。滙豐去年已開始強化對恒生的風險管理。對於外界是否視此舉為「救助」,艾橋智回應稱「絕非如此」,並表示對行業中長期走勢保持審慎樂觀。

市場觀感分化,有分析指, 此舉「正面且早該進行(positive and long-overdue)」,認為母子行雙重上市在治理上存有先天問題;雖需支付溢價,但成本協同機會可期。

曾發生擠提 獲滙豐出手相救

恒生是香港本地老牌銀行,亦是港人的集體回憶。1933 年,四位廣東商人何善衡、林炳炎、何添與李陳錦記,在德輔道中開設一家小票號,取名「恒生」,意為「永恆生意」。

五十年代,恒生逐漸成了街坊熟悉的名字;然而,1965 年銀行危機爆發,恒生被擠提,最後由滙豐出手相救,從此成為母公司。到1972年恒生上市,股民手握手寫股票證書,象徵著香港人的中產夢與穩定信仰。

半個世紀過去,恆生仍是港人記憶中最「本地」的銀行。它的標誌、分行、職員語氣裡,都藏著老香港的節奏。如今,滙豐以逾千億港元代價將其私有化,意味著,恒生銀行的股票將從聯交所除牌。

自消息傳出後,不少人反問「還有恒生指數嗎?」正如財金專頁「千頌C」所指:「恒生係私有化,唔再獨立上市咋,唔係執笠呀!恒生個品牌、銀行牌照會繼續喺度。恒生指數道理上都冇需要改名,只係之後恒生指數入面冇恒生~菠蘿包都冇菠蘿啦,冇問題架~」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