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K簽證|人才未落地 網上先爆搶飯碗罵戰 官媒反擊:民眾「心胸狹隘」

中國「K簽證」已於10月1日正式生效。這項屬於中美爭奪年輕科技人才的「外交名片」,在「人才」尚未踏足中國領土之前,已在國內引發輿論風暴,網民不滿政府重視「外國勢力」,其中「K簽證會讓外國人搶走我們的飯碗嗎」更衝上《微博》熱搜。面對網民排山倒海式質疑,官媒譴責網民「心胸狹隘」,並強調新措施能夠「築巢引鳳」,屬於「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和「中國發展強盛的表現」。
K簽證的對象是全球知名大學或科研機構的科學、技術、工程、數學(STEM)人才,提供多次入境、停留期更長,甚至無需僱主擔保的寬鬆條件。法國《世界報》與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這項措施引爆民眾強烈不滿,原因在於中國極為嚴峻的就業形勢。
青年失業率高 網民憂慮「搶飯碗」
國家統計局9月中曾經公布,8月份,16歲至24歲非在校勞動力失業率攀升至18.9%,創2023年12月恢復公布數據以來新高。在數百萬名畢業生苦尋工作之際,北京卻向外國人大開綠燈,讓中國年輕人產生強烈的「公平焦慮」。
網民質疑,「哪些人可以通過K簽證的審核?」、「有多少人要加入這場競爭?」、「為甚麼這些崗位之前沒有對本國民眾開放?」、「中國能為他們提供多少新增崗位?」、「我們本地人不是人才嗎?為甚麼需要引進?」、「自家孩子還沒找到工作呢,憑甚麼要優先照顧『外來的和尚』?」
網絡輿論呈現多重聲音,有些人更打着民族主義的調子,批評當局選擇「外國勢力」而非中國人民。有人則擔心新政策,引來一批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畢業生到中國「搶飯碗」,還有人把矛頭指向當下的經濟困境,以及教育和就業脫節的問題。
印度因素加劇不信任
BBC與《世界報》則點出另一個敏感因素:印度。印度科技人才一直是美國H-1B簽證的主要受惠者,當美國近期大幅收緊H-1B的規定與費用,中國K簽證無疑成為這批人才的潛在出路,直接加劇中國輿論的排外情緒。事實上,《抖音》長期流傳塗黑臉扮印度人的惡搞短片,這類資訊反映中國民眾對南亞移民存在不信任感,最終引發社會不滿與「印度人搶飯碗」的焦慮掛勾。
官媒:反對者心胸狹窄
面對強烈的反對聲音,中國官媒迅速發文「護航」,將K簽證形容為「築巢引鳳」(意思是創造良好環境吸納人才)、展現「中國發展強盛」。官媒強調,中國仍然缺乏高科技人才,K簽證旨在協助國家長遠發展,而不是「養外人」。《人民日報》甚至批評,反對K簽證人士的視野過於狹隘。
《大紀元》分析認為,K簽證目標是全球各地的年輕人,並賦予持證人參與中國科技交流活動,背後可能隱藏着中共統戰與滲透,特別是針對美國的統戰布局,台灣勵志協會(TIA)執行長賴榮偉在報道中也指,K簽證存在地緣政治因素:「年輕人需要工作,又有可塑性」。
相關文章
- 國際港聞美國將「積極撤銷」中國學生簽證 嚴格審查港人簽證申請2025-05-29
- 國際舊產業萎縮 新產業難頂上 中國青年失業率衝上18.9%2025-09-18
- 港聞北大學者:中國青年失業率恐達46.5% 較官方公布多逾一倍2023-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