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成中小學生墮騙局 有人曾被呃走萬元

香港會計師公會公布《2025年中小學生理財現況調查報告》,顯示本港中小學生理財能力獲「B-」評級,反映整體基礎理財知識不俗,但防範金融詐騙的意識仍有不足。調查指,近一成受訪學生曾經遭受詐騙,最高損失金額更達1萬港元,反映當局應加強學生的防詐意識。
調查於今年5月至6月期間,以網上問卷形式訪問了2,000多名小四至中三學生。結果顯示,學生基礎理財能力持續提升,逾87%學生有儲蓄習慣,與兩年前相若;記錄收入與支出習慣的學生比例亦顯著增加,達到50.4%。另外,小學生平均每星期零用錢為94港元(下同),中學生有321元,兩者均較兩年前明顯上升,增幅超越同期通脹。
1/3學生零用錢不定時發放 電子支付日漸普及
不過,有1/3學生的零用錢並非定期發放。公會認為這種情況,可能會影響學生培養財務自律的能力。隨着電子支付愈趨普及,愈來愈多學生以八達通、轉賬或電子平台收取零用錢,可見數碼消費模式在青少年之間日漸普及。
值得注意的是,有43.8%受訪學生表示曾向他人借錢,同時67%學生表示曾借錢予他人,主要對象為朋友或同學。另外,超過190名受訪學生承認曾遭詐騙,平均損失約1,100元,常見的騙案包括聲稱「零風險、高回報」的投資或商品轉售、遊戲點數交易、網購陷阱和帳戶被盜用等。
香港會計師公會會長歐振興指出,數碼消費的急速發展,令學生接觸騙案的風險增加,呼籲家庭、學校及社會各界合作,加強學生的財務風險意識。
相關文章
- 港聞2港女被販運至緬甸園區 家人繳贖金後獲釋 警拘32歲女子涉嫌「串謀詐騙」2025-01-15
- 港聞「祼聊」勒索陷阱去年444宗 升幅近5成2024-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