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製菜風波︱中國連鎖餐廳西貝掀預製菜「國家標準」熱議 謝展寰:臘腸算唔算?

中國連鎖餐廳西貝捲入預製菜風波,由公關災難升級至消費者權益爭議,甚至激發促請政府規管、增加資訊透明度的訴求。在香港,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昨(25日)在立法會表示,如果強制食肆標示預製菜,「唔會進一步改善食物安全」。他坦言,預製菜未有標準、定義,難以執行,反問「臘腸算唔算?」

預製菜爭議,源自於中國網紅企業家羅永浩本月中的微博帖文,表示當天與同事去西北菜連鎖餐廳「西貝莜麵村」用餐後,「發現幾乎全都是預製菜」,「還那麼貴,實在是太噁心了」,並促請當局盡早推動立法,強制飯館註明是否用了預製菜。

西貝在全中國有近400間門市,覆蓋62個城市。品牌廣告標榜「新鮮現做」,宣傳以「高級麵點師手藝」為主軸,不少門市更開設於商場高層、 形象潔淨,連價位都相對高昂。中國市面一般2元人民幣以下的一個饅頭,卻能在西貝以「手工精巧」的優勢,定價高達21元。

羅永浩的帖文在中國社交媒體瘋傳,「西貝」和「預製菜」兩個關鍵詞引發熱烈討論,西貝創始人賈國龍更現身反擊,強調沒有採用「任何一道預製菜」,更宣布開放西貝370多間分店廚房供消費者參觀,並揚言一定會對羅永浩提告。

開放廚房變「大型翻車現場」 民眾籲抵制西貝

羅永浩駁斥西貝「沒有預製菜是100%撒謊」,更提出自費懸賞10萬元要尋找真憑實據。反觀西貝開放廚房之舉,則演變為「大型翻車現場」,多間媒體在直播過程中發現大量預製品,包括有效期限18個月的海鱸魚、有效期24個月的肉夾饃肉餡,以及袋裝冷凍雞湯等。

羅永浩隨即指出,海鱸魚配料中含有三聚磷酸鈉、六偏磷酸鈉等多種添加劑,令外界質疑是化工醃製品,而非鮮魚;民眾亦貼出圖片懷疑兒童餐中的牛肉餅和鱈魚條是「預製菜」,並呼籲抵制餐廳。而西貝開放廚房僅2天後,就以「避免影響正常營運」為由取消,並指會盡可能把中央廚房的前置作業改到門市現場進行,即下月開始會將烤串等菜式在門市由零開始製作。

羅永浩強調,「不反對預製菜,推動與制裁透明化,維護消費者知情權」,帶出是民眾關注餐廳「誠信」的問題。有中國餐飲行業分析師稱,是次爭議關鍵在於「價值與體驗不符」,西貝用廣告營造「現做高端」的形象,卻在另一邊採用低成本預製菜,但收比家常菜館高近一倍的價格,這種「定位錯位」才是矛盾根源。

「預製菜」VS 「現做」

不過,到底何謂「現做」、甚麼是「預製菜」也掀起各種討論。「現做」泛指顧客點餐後,餐廳現場從原材料開始製作。「預製菜」則指由中央廚房或其他加工廠預先製作的半成品或成品,在餐廳再進行加熱或簡單烹調。有民眾認為,「預製菜」雖提升效率,味道卻不如「現做」;亦普遍覺得「預製菜」成本低,現場製作才值得更高價格。

中國目前尚未對「預製菜」作出定義,業界和消費者的理解存在分歧。報道指,衛健委主導的《預製菜食品安全國家標准草案》已經通過專家審核,即將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也將更細化規定預製菜的定義邊界,訂立「國家標準」,餐飲門市如何使用、如何製作「預製菜」亦將首次納入強制披露的信息。

謝展寰:強制食肆標示 唔會進一步改善食物安全

而在香港,在一項關於「預製菜」的立法會質詢中,謝展寰直言,由食物安全的角度出發,是否使用「預製菜」與安全沒有關係,「強制食肆標示唔會進一步改善食物安全」。他解釋,假如硬性規定食肆須標明屬於「預製菜」的食物,不但會難以執行,也容易引發食肆和消費者之間的爭拗。

謝展寰又舉例,「有臘腸佢算唔算預製食材呢」,指出社會上不同人士對甚麼是「預製菜」會有不同理解和期望。如果一道菜式只有部分材料是預製,而其他部分都是現場即製,又是否歸類為「預製菜」。他反問,如果要求食肆將每道菜式的預製成分都要分列出來,「又是否合理和現實上可行」。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