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關懷 實則維穩 中共社會工作部監控「五失人士」

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社會不確定性隨之上升,北京因此成立社會工作部(簡稱中社部),管理眾多在生活、投資、人際關係、心理或精神遭受重大打擊的「五失人士」。媒體分析認為,中社部表面打着「關懷弱勢」旗號,實際卻在維穩、加強監控和管理這類群體,確保這類「五失」不會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五失」概念明確反映北京對社會風險的分類與管理思維。根據慣例,這類人士通常歸類在社會福利和心理健康的框架下處理,但在當前經濟環境下,官方政策出現根本性轉變,例如將這類人士面對的情況,與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直接掛勾。
暴力案件成加強監控藉口
《華爾街日報》指,官方政策出現如此轉變,可能是多宗暴力報復事件的結果。浙江一名68歲男子去年闖入地方政府辦公室,聲稱自己「活不下去」,又指鄰居欺負他,他威脅要報復。另外,62歲男子樊維秋去年11月在珠海駕車撞向人群,導致35人死亡。
今年4月,浙江一名女子駕車衝向人群,造成14人死亡。到了5月,武漢一間餐廳發生槍擊案,造成一人死亡。執法部門和地方媒體報道涉案人士時,通常將他們描述為有經濟困難、精神健康問題或家庭關係緊張的人,廣東省的社會工作官員更指,政府需要「專注於偵測風險、消除隱患、預防事故」。
中社部於是推動各地黨支部書記、企業篩查和監控這類人群,並每月兩次向上級機構匯報,以此實現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目標。在中社部支援下,浙江68歲自稱「活不下去」的男子,生活據稱已「重回正軌」。
網格化管理滲透社區
除了地方工作之外,中社部還利用「網格化管理」系統,將社區劃分為數百戶家庭的網格,每個網格由一名「網格員」負責。網格員會定期拜訪居民,收集居民的聯絡方式、就業狀況和居住條件,同時又會宣傳官方政策、監控社會情緒和尋找潛在的安全威脅。在寧夏靈武市,地方政府甚至公開招標,準備利用人工智能監控公眾情緒。
散工經濟亦納入黨建
中社部其中一項工作重點,是針對人數多達兩億的散工群體,這類散工通常從事外賣、網約車等行業,流動性大、工作不穩定。北京認為,這類散工容易受到經濟下行影響,也是勞工動亂來源。中央書記處書記蔡奇曾點名加強散工群體的「黨建」工作,中社部也設立「驛站」,為外賣員提供法律諮詢、醫療檢查和播放「紅色電影」,同時要求他們兼任「移動探針」,在街頭收集異常情況。遼寧一些地方政府更明言,從事散工人士如欲獲取便利服務,需擔任兼職網格員,成為黨和政府的前哨耳目。
「關懷」與「控制」之間
東京大學研究中國基層治理的研究員張悅婷(Zhang Yueting,音譯)認為,關懷也是一種維護社會穩定的形式。但有批評者認為,中共出動絕對的社會控制,甚至不惜動用國家力量來壓制任何不安跡象,以便將民眾個人的不幸經歷納入國家監控。上海一名破產人士直言,「五失」會被視為「潛在的恐怖分子」,政府根本只想控制。北京有網民認為,政府這種做法「只是解決受害者」,而不是問題本身,廣東有網民也指政府當前的治理邏輯,就是確保民眾不會對社會造成危害。
相關文章
- 國際港聞Meta前高層告密|為打入中國巿場願意讓中共監控內容打壓異見 向中國政府提供香港用戶數據2025-03-10
- 國際中國開發間諜軟件 監控人權工作者行蹤2025-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