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英「雙重殖民」到《國安法》 李靜君解構香港去殖民化抗爭獨特軌跡

2019年反修例運動的根源與獨特性,以及香港人身份認同如何形成,仍是許多人試圖釐清的課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社會學系教授李靜君在其新書《永遠的香港:一個國際大都會的去殖民化抗爭》(Forever Hong Kong: A Global City’s Decolonization Struggle,暫譯),深度剖析香港這場長達20年的掙扎。
李靜君在美國《外交家》(The Diplomat)雜誌昨(27日)刊登的訪問中,首先闡釋香港「去殖民化」進程的4個特徵,包括「由本土孕育的群眾運動」、「針對制度、意識形態與身份認同而非膚色種族」、「在中西匯聚的環球金融中心爆發」。然而,最令人費解的特徵則是,這場「去殖民化」並非在英殖時期發生,反而在「民族」中國統治下進一步激化。
在專訪中,李教授進一步闡述「雙重殖民」與「殖民霸權」概念。1997年之前,英國是公認的殖民者,中國則長期扮演「幽靈殖民者」(phantom colonizer)角色,兩大強權既勾結又競爭,唯利是圖的華人精英則負責居中調和。1970年代初,這種格局鞏固了「殖民霸權」(colonial hegemony),以「穩定與繁榮」、「法治」、「自由市場烏托邦」與「中國為宿命」四大信條建立香港核心價值。這套霸權不僅定義了「香港是甚麼」,也規範了「香港人應該要甚麼」,從而為香港的身份認同設定界限。1997年之前,沒有任何倡議者或政黨敢於挑戰這些原則。
中英兩國在否認港人自決權上的共謀
更甚者,中英兩國還曾經聯手剝奪香港人的自決權。李靜君表示,港人曾要求憲政改革、增力立法會選舉代表性,甚至主張成為英聯邦中的自治領土,但殖民政府因擔憂中國對殖民地民主化的反彈,長期拖延任何實質性政治改革,直至主權移交前數年才作出有限讓步。
另外,香港與澳門曾獲聯合國列為「非自治領土」,並且擁有自決權,但中國1972年加入聯合國後,中方代表利用其新身份,將香港和澳門從可獲取獨立的殖民地名單中剔除。英國當年曾就此安排投反對票,但卻沒有對中國的行動進行任何實質抵抗。
李教授其後引用法國作家法農(Franz Fanon)說法,「去殖民化」是個「集體覺醒與奮鬥的過程」,由「後殖民世代」這群熱情而堅定的少數派所點燃。過去20年的抗爭歷史,民主普選並非唯一訴求,中共政權也非唯一不滿來源,訴求包括保育本土文化和集體記憶、重視另類生活方式、追求本地優先的分配公義、公民民族主義、自決等。
這群年青人在香港過去20年的社會運動,逐步把「殖民霸權的真理敘事」轉化為「權利訴求」。人們追問:所謂「穩定繁榮」,真是良好社會的唯一本質嗎?「法治」是否真能帶來公義與止暴?中國真的是香港無可避免的命運嗎?保育天星碼頭和皇后碼頭、反高鐵、反國民教育、雨傘運動及魚蛋革命等社會動員,最終撼動務實的大多數,為2019年那場聲勢浩大的反修例運動埋下了伏筆。
值得關注的是,早期的社會運動未有遭到北京強力打壓。李靜君認為,從1997年到2017年,中美之間的地緣政治和諧與經濟共生,為香港保留了一定自由空間,但隨着中美兩國矛盾加劇,中國維持香港全球吸引力的利益也隨之消散。2020年實施的《國安法》,以及對香港自由制度的全面摧毀,正是地緣政治轉變的最終結果。
相關文章
- 國際港聞「Wendover Productions」新片「香港緩慢、安靜的死亡」 拆解「由治及衰」過程2024-07-25
- 港聞《明報》|港大法律學院首席講師張達明《國安法》後趨低調:愈來愈不熟悉現在法律2024-11-11
- 國際港聞2025全球自由度報告|香港獲評40分列「部分自由」地區 十年內跌25分全球第六大跌幅2025-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