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連日質疑人口政策 政界認同:要嚴防有人鑽空子「攞着數」

前行政長官梁振英連日在社交平台批評人口政策,由當年上任特首前叫停「雙非」,講到近日「借殼辦學」的爭議,多番提醒「高才通」等人才計劃審批時必須「嚴辨真偽」,憂慮日後「政府會措手不及」、「社會對內地的怨氣會再次出現」,更提到「香港小,內地大,執行上香港不能中門大開」。有傳媒引述資深建制人士認同,指人才計劃在執行上要嚴防有人「攞着數」,避免引發兩地矛盾。
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自8月3日開始,多次在社交平台發文,先提及教育局收緊大學資助學額門檻,「高才」子女申請大專資助須居港兩年,是「德政」、「政府不必defensive(防衛)」,認為「高才」人數龐大,但相當一部分「高才」獲批後來港只為子女教育,沒有準備在此工作。他續稱人口政策易放難收,「當年內地的雙非孕婦來港產子、內地居民來港買奶粉、買樓造成的短缺,在政治上都有後遺症」。
梁振英:香港小,內地大,執行上香港不能中門大開
另一篇「人口決定一切」,則提到當年雙非嬰出生後,大比例返回中國,「隨時可以但又不知何時移居香港」,對社會規劃造成極大不確定性,而「資源擠兌成為反對內地的政治力量的養份」。他指出目前本港各項人才入境計劃收到共50萬份申請,22萬名人才及其家人已經來港,超出政府原本目標,並引用政府差餉物業估價處的統計數字推算,「絕大多數人才家庭沒有落戶香港,而是拿了身分證後全家返回內地」。
他強調,「人才」人數比雙非嬰大得多,如果有一半人才帶家人來港定居,「香港造地建屋的力度必須再次加大」、「香港的教育、醫療、住屋怎樣應付?到時再算?」,重申「社會要穩定,不能有太多太大的不確定性」。
對於近日「借殼辦學」的爭議,梁振英稱「香港DSE受歡迎,香港身分證更受歡迎」,提醒「對形形式式想在內地人民身上掏錢的旁門左道要有全面認識,也不得不防」。他坦言香港肯定需要與中國融合發展,關鍵是「閥門要設計好,因為香港小,內地大,執行上香港不能中門大開,大水漫灌」,面對違法行為必須嚴懲。
他又比喻「香港缺水,東江水越山而來,徹底解決了香港的供水問題」;「香港缺人,從內地引入人才,準備工作、配套工作必須做好,務求不違初衷」。
至昨天(12日),身在芬蘭的梁振英仍不忘點評,憂慮將來會有多少「目前在境外的永久性居民來港用經常性的教育、養老資源,或一次性的醫療資源」仍是未知之數,若「這些權利被行使時,也沒有法律手段排除」,「政府會措手不及,社會對內地的怨氣會再次出現」。他強調,人才計劃下的審批必須嚴辨真偽,「複檢要嚴上加嚴」,「香港永久性居民身分不能打折促銷」。
政界:人才計劃要嚴防有人「攞着數」 避免引發兩地矛盾
《星島日報》時事專欄今(13日)透露,多名政界人士認為梁振英言之有理,亦貫徹其「港人優先」立場。專欄引述熟悉梁振英的資深建制人士認為,人才計劃大方向正確,為港帶來人才資源,但執行細節上要嚴防有人鑽空子「攞着數」,也要了解「香港容量與內地完全是兩碼子的事」,舉例「粵車南下」看出「內地人進入香港限制須謹慎」,更稱中港融合「趨勢不可擋」,但不代表「中門大開」,要確保「政策細節不出亂子」,避免引發兩地矛盾。
有議員亦認同梁振英質疑部分「高才」並非有意在港長期發展的說法,質疑他們或「只貪圖身份證」,並無實質業務工作,促請政府公布有多少「人才」實際到港、受養人如配偶在港工作情況等數據,全面評估人才措施成效,以及制訂長遠人口規劃。
政圈中人則認為,「高才通」計劃應以「入門易、續簽難」為原則,規定續簽者收入符合市場水平或業務有一定經濟貢獻,並建議當局不用「跑數」追求續簽人數高,就算數字「唔靚仔」,也可證明有嚴格把關。
相關文章
- 港聞梁振英「供過於求」論 李家超、陳茂波隔空反駁2024-10-30
- 港聞梁振英多次質疑人才計劃 勞福局局長孫玉菡:高才通有「自然淘汰」過程 不合適就「和平分手」2025-03-05
- 港聞梁振英1.5小時內連發4文撐粵車南下 暗批張欣宇倡設消費力門檻欠基本政治常識2025-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