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擬修訂監獄規則 拒「不符法定目的」探訪 候審在囚人士禁着私服食「私飯」

政府建議修訂《監獄規則》,賦權懲教署向在囚人士及候審在囚人士施加限制,收緊探訪及會見法律代表等安排,以加強維護國家安全、監獄保安。當局又建議廢除現時准許候審人士穿着私人服飾,以及自備或收受食物(俗稱「私飯」)的規定。在囚人士支援平台「候鳥」幹事Brandon向《光傳媒》指出,對修例感「無奈」,「在囚支援」被政府標籤為「煽動行為」,而禁「私飯」則明顯是局方不想候審中的政治犯「過得咁好」。

保安局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指,過去曾發生有人「濫用探訪機制」,以「人道支援」為名進行探訪,實際上是以「軟性手段影響在囚人士」,意圖煽惑他們對抗懲教署的監管、引起他們對中央和特區政府的憎恨,甚至令他們重回社會後成為潛在的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風險。

政府建議,懲教署可就某探訪施加限制,或禁止探訪。訂明探訪的「法定目的」,必須為協助相關在囚人士改過自新,或為其重投社會作準備,懲教署有權拒絕任何不符合法定目的探訪。

在囚支援平台「候鳥」幹事Brandon指出,現時探監和進行在囚人士支援的組織或個人,一般只是提供物資、陪伴在囚人士、寫信,「完全不會有政治計劃或政府所講的煽動行為」。他強調所有在囚支援行為都是和平、合法,「不了解當局指『煽動』的理據是甚麼,我們也無法猜測任何目的」。

他感慨,修例消息令很多人感到「無奈」,政府顯然把「在囚支援」標籤為「煽動行為」,「其實支援在囚人士只是希望他們日後能順利重投社會」,又反問怎會有人以此煽動在囚人士憎恨政府,及在出獄後進行煽動行為,「而且本身懲教對於探監和寄入的信件,已有相當嚴密的監控」。

他亦觀察到,近年懲教署留意到有不少人關心在囚政治犯,「或者認為他們福利太好,會有一些針對的行動,令外邊的朋友減少對他們的關心」。他指出,過去署方曾以不同方式減少在囚人士接觸外界,例如寄入的信會無端「消失」,又或因受署方職員施壓而把朋友從探監名單移除。這次只是更明確修例,訂明探訪的「法定目的」,賦予署方有更大權力拒絕某些探訪。

署方可申請手令 禁接觸特定法律代表

此外,局方亦提到過去曾有在囚人士在法律探訪期間,將未經授權的物品交予其法律顧問攜離監獄,法律探訪制度存在「被濫用風險」。

因此局方建議修例,賦權裁判官因應懲教署人員提出的申請,在特定情況下發出手令授權懲教署向在囚人士(包括候審在囚人士)施加限制,即該名在囚人士不得於手令所指明的期間,與指明的個別法律代表(包括律師、大律師或協助律師或大律師的人士)或相關律師行的任何其他法律代表,有任何形式的聯繫(包括會晤及通訊),但該名在囚人士仍可諮詢自己所選擇的其他法律代表。

禁候審人士着私服 食「私飯」

另外,現時容許候審在囚人士可穿私人衣服及自備「私飯」的條文,當局建議廢除。文件
指出,穿私人衣服容易產生未經授權物品被引入監獄的保安風險,亦可能引致候審在囚人士間以「特定式樣的私人衣物作炫耀,或作政治表態,或組織勢力,對懲教院所的紀律及秩序構成威脅」。

針對「私飯」做法,文件指現行做法源自英國相關法例,局方認為「私飯」容易成為在囚人士私相授受的工具,過去亦曾因此導致爭執打鬥,在2018至2024年期間,共超過300宗候審在囚人士因「私飯」引致違紀事件,「利用『私飯』在監獄中組織勢力,挑戰懲教署的管治,損害監獄的保安、秩序和紀律」。當局指考慮到時移世易,懲教院所的膳食安排已相當完善,相關條文應予以廢除。

支援組織:大部分政治案已審結 禁「私飯」影響不大

Brandon分析,政治犯比例近年上升,成為當局針對的對象,「因為他們有較多親友關心,還押期間希望他們食好少少,但局方顯然不想政治犯過得這樣好,所以收緊條例」。他表示,現時大部分政治案件已審結,所以對於候審在囚人士自備「私飯」的修例,影響不算大。

然而,他指出「私飯」的重要性除了「食好少少」,更是候審人士的「精神支柱」,「等審訊期間心情忐忑,可以食『私飯』是精神上的支持,代表有朋友支持自己,請你食飯」。對於局方指過去6年有逾300宗因「私飯」而引致的違紀事件,他對此數字表示懷疑,「事件是否上升到『違紀』層面,很多時都取決於懲教的處理,有些時候或會底下處理,但若針對某些人,可以捉得好嚴,數字就可以很高」。

他又質疑禁「私飯」對減少違紀事件是否有效,「例如有人將『私飯』的餸菜轉售圖利,這樣是違紀,但獄中亦有大量可轉售的物品,為何偏偏針對『私飯』?難道沒有『私飯』就不會發生轉售圖利的違紀行為?」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