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安全:學校自評檢視表》更新|學校須設機制查活動合作組織背景 定期查校網社媒內容

教育局昨(16日)更新《國家安全:學校自評檢視表》,內容涵蓋國安的統籌和規劃、監察機制、採購等,新增逾40個檢視項目,當中包括學校須制定「背景審查機制」,審視舉辦活動的人和機構、供應商背景、校舍使用者,以及參加校外組織舉辦的海外活動,有否危害國安。學校亦需定期檢視學校社交媒體內容和校網。

教育局在2022/23學年為提供本地課程的學校提供《國家安全︰學校自評檢視表》(下稱《檢視表》),檢視學校處理國家安全的措施。局方昨更新表格,列出101項,新增多項維護國安和推動國民教育的措施,包括學校有否制定審查機制,透過公開資料評估在校辦活動的人或機構、校舍使用者、供應商、承辦商等,以及組織本地及海外活動者的背景,審視有否危害國家安全。

《檢視表》要求學校就供應商、承辦商和合作夥伴等,設立背景審查機制,若發現承辦商曾經或正作出可能危害國安的行為,就要採取行動。表格提到,學校應透過校本機制和指引,「防止外部勢力或反中亂港分子,藉活動在校園散播誤導和煽動訊息」。

翻查資料,教育局於2023年6月更新《資助學校採購程序指引》,加入維護國安要求,列明學校應在其報價或招標文件中加入具體條款,當承辦商曾經、正在或有機會會作出危害國家安全罪行或不利於國家安全的行為時,校方可取消供應商的資格和終止相關合約。

當時有業界人士質疑,校方難判斷風險,建議局方設立類似通報機制,通知哪些承辦商有機會危國安,協助學校處理。惟至今仍未有相關機制,有幼稚園校長昨日受訪時表示,學校若要自行設立機制,需要較多人手,但學校教師人數有限,未必有餘裕設立機制。該校長續指,雖然教育界近年對國安的敏感度提升,但要判斷承辦商或活動舉辦者的背景有否危害國安,學校不易掌握。

定期檢視校網和社媒 校長:難看到教職員10年前說了甚麼 難百分百確保對方「清白」

有關學校參與海外活動,《檢視表》指學校須加強參加校外組織舉辦的本地和海外活動的管理,例如設定機制審查合作人士和組織的背景,學校亦應安排教職員監察海外舉辦的活動,確保沒有涉及危害國家安全的活動和行為。

針對學校網頁和社交媒體方面,表格指出學校應定期安排教職員檢視學校網頁和社交媒體帳號,確保沒有危害國安內容。有匿名中學校長接受《明報》訪問時表示,難以全面審視教育工作者的背景,很難看到教職員5年前、10年前說過甚麼,指即使執法部門, 尋找網上言論亦需動用大量警力,校方難百分百確保對方「清白」。

至於校網及社交媒體內容,該校長稱學校資源主要投放在教育工作上,若不夠人手「無時無刻」管理社交平台,或考慮刪除留言功能。

教育局:嚴防外部勢力入侵 時刻警惕「軟對抗」滲透校園

教育局副秘書長李碧茜在該局網上專欄表示,今年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的全國主題是「全民國家安全教育 走深走實十周年」,「既要全社會動員,也要深化和實踐,努力維繫得來不易的社會穩定和繁榮」。

她指出,教育局人員持續審視學校維護國家安全相關措施的工作,並探訪學校,了解學校推行國家安全工作的情況,現時各中小學均已委派專責人員統籌國民教育和國家安全教育。她稱局方未來會繼續幫助學校建立保護屏障,「嚴防外部勢力入侵,時刻警惕『軟對抗』滲透校園」。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