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週二 週三 週四 週五 週六 週日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鄧炳強批楊穎宇、鍾劍華、蕭若元利用社會議題挑撥分化 三人回應指控

《星島日報》今(31日)刊出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專訪,指《國安法》實施後國安風險仍在,仍面對「潛逃者繼續從事危害國家安全行為」的威脅,更點名批評「教育刺針」專頁創辦人楊穎宇,指其利用社會議題作出挑撥、「令市民憎恨特區和中央政府」。楊穎宇發聲明回應,指鄧對其指控並非事實,認為客觀持平新聞漸失生存空間。

鄧炳強在專訪中指出,社會隨着《國安法》和《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實施後由亂及治,但不能掉以輕心,仍面對四大國安威脅,包括外部勢力抹黑和制裁、潛逃者繼續從事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本土恐怖主義,以及軟對抗。當局會進一步修訂法例,加入國安元素,又會繼續進行國安教育,讓巿民「懂得慎思明辨」,不受「軟對抗謊言煽動」。

提到「軟對抗」這項國安風險,鄧炳強點名前考評局歷史科科目經理、社交媒體專頁《教育刺針》創辦人楊穎宇,指其利用「看似與國家安全無關的議題分化社會」,令市民憎恨特區和中央政府。又舉例近期聖保羅書院一名中五學生早前參與杭州交流活動期間身亡,指楊以事件作出挑撥,「誣衊事件是國家逼香港學生前往內地交流而導致」。

鄧炳強批評楊於2020年中學文憑試歷史科擬定一條涉及中日關係的試題,問學生是否同意「1900年至19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是「明顯反中、辱華、媚日,本質是企圖危害國家安全」。更指楊已 「走佬」到英國,仍「利用不同機會進行煽動」。

楊穎宇:平台客觀描述考察團 從沒說「國家逼香港學生前往」

《教育刺針》創辦人楊穎宇今午發聲明回應,指《教育刺針》是一個吹哨平台,旨在揭露時弊,鄧對其指控並非事實。針對聖保羅書院學生在參加中國交流團期間身亡一事,他指平台只是「客觀描述教育局強制公社科學生到大陸考察」,從來沒有說過「國家逼香港學生前往」,鄧對此是錯誤陳述。

而歷史科試題一事,楊強調過去歷史科試題一向以這形式擬題,事後進行歷史科教師意見調查,97%教師認為題目並無問題。他又指試題是問考生「你是否同意此說?」,屬開放題,考生可按自己所知和立場作答。他斥鄧炳強的指控是「抹黑歷史科一直以來着重史實、邏輯、有碗話碗有碟話碟的教學傳統,反映歷史教育現在只能肩負『說好中國故事』的政治任務」。

他分析指,一宗中學生參加中國交流團身亡事件,竟要「出動保安局對第四權作出警告」,潛台詞除反映中港交流團產業鏈「碰不得」,也顯示客觀持平新聞漸失生存空間,編採人員堅持客觀或要付上政治代價。他籲港府理性面對第四權,「共同攜手讓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

蕭若元:3月寫120篇文章僅18篇與港有關 沒批鄧

另外,同時被鄧炳強點名的還有正被通緝的前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總裁鍾劍華,和時事評論員蕭若元,鄧指二人以同樣方式進行分化,籲巿民要「慎思明辨」,明白甚麼是真實,甚麼是別人煽動。鄧續指潛逃者繼續在外國從事危害國家安全行為,例如提倡港獨、要求外國制裁香港官員等,還有本土恐怖主義,從「屠龍小隊」案件「可見一斑」。

除了潛逃人士和本土恐怖主義,鄧炳強說國安風險還涉及地緣政治,「西方國家覺得中國強大,對他們的霸權構成威脅!」而國安宣傳非常重要,讓市民警覺國安風險並非遙不可及,更透露「國安處舉報熱線」開通至今,已收到近90萬個國安相關訊息。

蕭若元在其Youtube頻道回應,指自己被點名是非常奇怪的事,表示3月共撰寫120篇文章,當中只有18篇與香港有關,1篇關於黎智英,其餘大部分涉及李嘉誠,「好少講香港,很多是講香港的預算赤字,我對赤字非常擔心」,強調並沒批評鄧炳強,笑稱「炳強哥,我好驚啊!你原諒我好唔好啊!」

他又反問是否該日日讚「特區政府好、特區政府叻、特區政府好勁,無赤字、年年盈餘、經濟增長好好」。

鍾劍華:知識分子必須對當權者提不同意見

鍾劍華則在其頻道批評鄧炳強經常以威嚇的口吻,製造不安,例如曾指慶祝「雙十節」也屬違反《國安法》,「任你講甚麼都得,講一句說話也能影響國家安全」。他又舉例,指鄧炳強早前向《明報》開火,指記者提問不妥,在營救KK詐騙園區一事明顯是「Rambo上身」,往自己臉上貼金、邀功。

他認為自己被點名或因早前批評鄧指責記者的言論有關,「無所謂,他公信力大家心裏有數,夠膽做民調,看香港人信你還是信我。當然不會!他們不敢面對民調結果,才『打爛』香港民研!」

針對「軟對抗」指控,他坦言自己從90年代已開始軟對抗,而且無悔。認為作為知識分子,有責任向公眾說出真相,「對當權者、政府提出不同的意見,警惕政府,幾十年來我一直在做」。反指鄧炳強把2019年才出現的標籤加諸自己身上,是「加得太遲」。

他表示鄧炳強跟自己同樣是中大社工系畢業,「嚴格來說是我師弟,我跟社工系的校友談起他,大家都不約而同地說,鄧炳強這種人是『中大之恥』,我只是引述大家所說」。而「軟對抗」就是政權用作打壓異己、令其噤聲的手段,「正所謂『一犬吠日,百犬吠聲』,他是捕風捉影,以吠聲為時尚,呼應權勢,向『阿爺』表忠」。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