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週二 週三 週四 週五 週六 週日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  

千億財赤|張炳良:政府財政紀律鬆弛 「需索政治」抬頭 高官議員應與民「共渡時艱」

港府財赤問題加劇,面對千億赤字,教大公共行政學講座教授及顧問張炳良今(4日)於《明報》撰文,分析財赤主因是主權移交後「需索治政」抬頭,議員、利益團體需索多,港府內部更是「財政紀律」鬆弛,出現民粹和花錢解決問題作風。他又指港府近年愈趨依賴「北水」,「內向化、內地化」令香港漸失優勢,近期中央官員已表露對香港情況的焦急。

教大公共行政學講座教授及顧問、前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在文中指出,政府經營帳目近年一直處於赤字,近3年更嚴重低估財赤,批現屆政府「求成心切、大興土木、廣開戰線,在在需財」。

張炳良分折財赤兩大原因,第一是「政府財政紀律」,他指港英政府營造「小政府、低稅制、不錯福利」的管治神話,形成社會契約,但因強勢行政主導,故開支受控。反觀主權移交後「需求政治」冒起,地方民生和工商專業界別利益膨脹,公共部門易擴難收,若要維持從前模式既靠理財紀律和責任政治,更賴經濟不斷增長,否則收支必會失衡。

第二是「需索政治」抬頭,他指出各界包括議員的需索多,即使實行愛國者治港也一樣,管理公帑的官員和監察政府開支的議員,「切忌因為錢不是出於自己口袋而隨便慷公家之慨」。他又直言,特區政府的內部財政紀律日漸鬆弛,甚至出現民粹和花錢解決問題作風,加上黨派和利益團體「下單」,派錢以博好感增加財政長期負擔。

他又提到,有把財赤歸因3年疫情拖累,雖是實情,但因民粹或短期政治考慮而增的名目漸多,開了缺口不易堵回。

中國經濟好轉香港必然好?不能一廂情願

張炳良分析,香港經濟疫後反彈遜於區內其他經濟體如新加坡,或是港府對經濟情況掌握和駕馭出了問題,更重要是過去30年香港賴以維持經濟前進的兩大要素起了變化:國際地緣政治、中國經濟。

他指出,以前香港享有地緣中立、各方討好特色,2019年後外資看淡香港前途,大環境逆轉下香港能否重拾國際上的靈活身段與連接是一項挑戰。另外,「國家好,香港好;香港好,國家(更)好」已成特區繁榮保障的定律,愈來愈依賴「內企內資(北水)」,近年中國經濟受挫,香港同受打擊。

但他在文中反問:當國家經濟再好時,香港是否仍必然好?他認為「不能一廂情願」。關鍵在於香港能否維持中國城巿所不能的獨特性和國際化,否則「超級聯繫」、「超級增值」只是「流於虛詞」。強調若特區「內向化、內地化」,漸失優勢,近期中央官員已表露對香港情況的焦急。 人口結構變化亦帶來衝擊,高齡化、生育下降、2019年後中產移民潮,削弱經濟增長。他指出,財赤不再是周期性,而是結構性問題, 更涉政經大局之變。

高官、議員應與民「共渡時艱」 才符合「滅赤正義」

張炳良於文末建議,目前財赤不是短期可解決,中期目標則是「一不等運轉」,不虛張聲勢,要扭轉經濟處境及國際觀感;「二重建財政紀律」,節流忌急就章,若一刀切收縮社會投資、公務員及公共機構減薪,「牽連過大,怨氣四起,更影響整體消費,不利復蘇」。認為應先考慮凍薪、精簡機構與程序。然而削支難免,必有陣痛,「高官、議員更應率先與民共渡時艱」,才符合「滅赤正義」。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