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隊九小時為睹《清明上河圖》真跡 最後變成看雨褸?

北京故宮博物院為了慶祝建院100周年,舉行了多場特展,其中最矚目的是在午門展廳展出的《清明上河圖》張擇端版(原版)真跡,對上一次在中國公開展出已是10年前。
由於機會難能可貴,吸引了不少來自中國各地的遊人前往觀賞。雖然展期由9月30日至本月底,但由於遊客眾多,不少人動輒排隊八九小時。
據中國小紅書及微博的分享,有遊人於周日晚,從下午排到晚上11時30分最後一輪才能入場,但由於到了閉館時間,結果入去只能看30秒,工作人員便用雨衣,一件件的覆蓋在《清明上河圖》的玻璃展櫃上,致使最後一批的人進場後只能看到「雨衣」。
亦有人分享其「幸運」經過,署名「超離子態小湯包」的網民,附上圖片指他排了八小時,終於能看到真跡3分鐘,在排隊時經歷了從平靜到質疑到疲憊,與前後一同排隊的人更成為朋友。
有人亦以「故宮百年大展排隊9小時看《清明上河圖》值!」為題,指排了這麼久才看了兩分半鐘,但認為「興趣要屬於我自己」,故十分值得。
|溥儀曾將真跡帶出紫禁城
《清明上河圖》原版曾於2007年在港展出,引起一片哄動;到2019年亦曾展出3D版,同樣大受歡迎。但張擇端的原版之後被列為「禁止出境文物」,想一睹其風采亦不是易事。
但為何《清明上河圖》會如此火熱?除了這北宋時期的手卷,仔細描繪了首都汴京的人民生活日常外,其「顛沛流離」的歷史更令人著迷。
《清明上河圖》到清朝時一直收藏於紫禁城,1924年溥儀被趕出宮時,將《上河圖》一併帶走,輾轉到了東北,之後才被發現,最後由故宮收藏。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曾被當時的權勢強行「借出」據為己有,到林彪倒台後才回歸故宮。
《清明上河圖》有多個臨摹版本,較有名的是「清院本」,是清雍正帝下令5位畫家合力繪製,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